Some say 80 years old too old to go back to China? Not for this lady and she is not even Chinese. She gave her entire estates to do charity works in China from age 82.
美国老太太82岁时卖掉所有家产,来中国农村做慈善,96岁捐献遗体
到了80岁,通常人最关心的是什么?
Eunice Moe Brock
China Daily | Updated: 2011-10-21 10:53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ore than 50 million foreigners exit or enter the country on average every year, while another 5 million live here. Of these, about half-a-million call China home.
Many have enriched Chinese lives with their contributions in business, education, medical care and disaster relief.
China Right There, a recent bilingual documentary on Tianjin TV highlighted the lives of 100 expatriates who have been living he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The crew traversed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country recording their everyday lives.
Now, 13 of them have been picked to be honored with the “You Bring Charm to China” award, presented jointly by Tianjin TV and Hong Kong-based Phoenix TV, and supported by China Daily.
The awards were presented on Saturday at Kerry Centre Shangri-La Hotel, witnessed by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leaders of China’s major diplomatic institutions and by distinguished overseas Chinese.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tists put up a gala show and the whole ceremony was broadcast live to aud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We profile one of them here:
Eunice Moe Brock, 92, who moved to live in a poor village in Shandong after selling all her belongings in the US at the age of 82
Every Christmas, an elderly American lady dresses up as Santa Claus and drives an old donkey cart loaded with books, stationery, fruit and snacks to the Yucai Elementary School in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
She is soon surrounded by a crowd of excited children, bathed in smiles after receiving their gifts from this foreign grandma.
Little do they know about the life of Eunice Moe Brock, whose China story begins with her parents, who worked here as missionaries.
She was born in Liaocheng, a poverty-stricken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1917 and lived there up to the age of 13.
At that time, China was riddled with wars and chaos and all this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sensitive girl.
“I lived in a warm home and people froze in the temple next to where I lived. I felt very bad about this, so I decided that one day I would go back to China and offer some help,” she says.
She kept this dream alive, even after her family moved back to the US in 1930, and she got married and became a mother herself.
One year after her husband died in 1999, she redeemed her promise to China.
She sold the family property, including a house, car, and 40 acres of farmland, and moved back to China alone. She finally settled down in a poor village called Liumiao in Liaocheng at the age of 82.
Noticing that the village school was short of money to buy computers, she forked out more than 20,000 yuan ($2,940) from her own pocket. Besides donating desks, chairs and books, she also volunteered to tutor the children in English.
Given he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in nursing, she was appointed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Liaocheng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 in 2002.
She can often be seen riding an old trishaw around town. Occasionally, she visits a nearby church built by her father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She is now trying to get a permanent residence card.
“I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in China, for I am an American with a Chinese heart,” she says.
无非是子孙绕膝、子女就住在附近,能够经常相聚,遇到有个病痛,也好有人照顾。
但是,1999年,一个82岁的美国老太太(白人)竟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卖掉美国宽敞的别墅、汽车,还有40亩山林,到中国贫困的农村帮助当地人。
当她做出这个决定时,她的4个子女都万分不解,也充满了担忧,但最终,老太太说服了子女,带上卖房卖车的钱,来到了中国,最终定居在山东聊城农村。
这个美国老太太叫牧琳爱。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她能适应中国农村的生活吗?
文章图片2
牧琳爱的父母都是美国白人,她1917年出生在中国河北的北戴河,她是父母的第四个孩子。
在她出生后不久,因为战乱,父母带着她来到了山东聊城,此后,父亲就开始在聊城建立教堂。
牧琳爱的童年是在山东聊城度过的,虽然当时中国比美国落后不少,但丝毫不影响她童年的快乐:
直到13年那年,牧琳爱才跟随父母回到美国。
离开中国前,父亲对几个孩子说:
“这里的人对我们很友好,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中国人。”
没想到,这句话,被当时年龄最小的牧琳爱一直牢记在心。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继续自己的学业,她立志当一名医生,之后她顺利地考上大学,后来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在她小时候,父母就告诉她,要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一辈子的事,要为他人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牧琳爱选择了学医,而且是儿科,她希望去帮助那些生病的孩子。
在大学期间,牧琳爱认识了青年才俊埃德温,两人互生好感,发展成恋人。
1941年,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两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个长相英俊,一个五官美丽。在外人眼里,他们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相恋几年后,两人在1941年进入婚姻的殿堂。
埃德温毕业后从事商业,牧琳爱到医院工作,当了一名医生。
婚后,牧琳爱和丈夫商量,在生儿育女的同时,自己不打算放弃工作。好在丈夫也很理解她,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事情,请了保姆来做。有时,双方父母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照看孩子。
牧琳爱一共生了4个孩子,2儿2女。
牧琳爱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她后来还去读了个医生博士,还做到了美国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
在美国,医生属于高薪职位,所以,他们一家经济方面很优裕,子女们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都发展不错。
牧琳爱和丈夫买了一栋大别墅居住,汽车也买了几部,夫妻两人都喜欢在树林里散步,他们还买了40亩的山林。
在外人眼里,牧琳爱一家过的是美国精英的生活。
不过,因为此前一直忙着工作,和照顾几个子女,再加上中美之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建交,她只好把这个愿望深埋在心里。
文章图片9
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都已经退休了,且都70多岁了。
这时,中美之间关系已经缓和了很多,牧琳爱觉得一定要趁能动的时候去一趟中国。
丈夫埃德温刚认识牧琳爱的时候,就经常听牧琳爱讲小时候在中国生活的事,他知道这是妻子埋藏在心底的一个心愿。
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且身体也不太好,但是他决定和妻子一起完成这次中国之行。
时隔62年重新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牧琳爱出发前,非常兴奋。
她非常想了解中国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她尤其想去看看当年父亲在山东聊城建的教堂怎么样了.
她还想去看望儿时在山东聊城的玩伴。
她和丈夫下了飞机后,辗转来到了山东聊城,一路上她非常兴奋。
儿时生活过的教堂依然还在,只是岁月的斑驳历历在目。
教堂的外墙颜色已经发生改变,但轮廓是那样熟悉,内部不如童年时那般整洁明亮,甚至有些颓败。
看到这熟悉的一切,她百感交集。
她这次来,不仅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也是完成父亲生前的一个心愿。
父亲是一位传教士,在中国传教20多年,直到1930年,才回到美国。
他对于自己亲手负责建立的这所教堂,感情很深,回到美国后,一直念念不忘。
这个教堂,就像他的一个孩子一样,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一个信徒一个信徒发展起来。
她还专门去拜访了儿时最好的玩伴周仁杰,但此时周仁杰已经去世了,来迎接她的是周仁杰的女儿。
牧琳爱这次中国之行,她近距离地观察了中国的发展。
90年代的聊城,城市里有了柏油路,也有了很多楼房,儿童生活状况有了很大进步,
比起60年前,发生了很多改变。
上世纪20年代,中国还处于水深火热中,农民和城市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住的房子也往往是低矮、漏雨的小平房。
那时,很多儿童穿得破破烂烂,生病了也无钱医治。
牧琳爱还特意要求去聊城农村看看。
父亲在聊城当传教士时,经常也会去周边的村庄传教,给一些穷苦的人看病。
当她到了聊城农村后,她发现中国城乡差距非常大,农民的生活虽然有了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依然困苦。
和丈夫结束了山东之旅后,她和丈夫还去了趟北京,去爬了长城,也去了故宫,然后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就寻思着自己能为聊城做点什么。
不过,此时牧琳爱的丈夫身体已经不好,她需要照顾丈夫,所以这事暂时就搁置了下来。
文章图片14
1998年,牧琳爱的丈夫埃德温去世了。埃德文当时已经80多岁了,算是高寿。
葬礼结束后,牧琳爱一度有些不适应,这么多年,一直是丈夫陪伴在身边,她早已习惯了丈夫的陪伴。
子女长大后,为了各自的事业,都分散在美国不同的地方打拼,然后组建家庭,各自忙碌着。
不过,每到圣诞节,和一些重大节日,儿女们还是会回来看望父母。
埃德温去世后,牧琳爱的子女担心她一个人住会很孤单,就提出让她搬到自己附近的地方住。
不过牧琳爱不想离开居住了多年的社区,还有房子里熟悉的一切。
1999年12月24日平安夜,牧琳爱的四个子女,带着孩子,都回到了牧琳爱的家。
小辈们帮忙布置了圣诞树,铺上了雪白的桌布、还摆上了鲜花、烛台。精致的菜肴被佣人端上桌,晶莹的酒杯里倒了葡萄酒,一大家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正在兴致上,牧琳爱向子女们宣布了一个消息:
我打算把房子和车子卖了,然后去中国山东农村生活,去帮助那里的人。
那里还很贫穷,我想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情。
几个子女听了后,开始是面面相觑,然后是睁大了眼睛。
小女儿第一个表态,她说:
“妈妈,你已经80多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万一身体出状况,怎么办?中国的医疗水平比美国落后很多。”
小儿子也接着说:
“你去了那里,估计一个美国人都没有,你的中文早已忘光了,很难找到可以聊天的人。”
大女儿说:
“妈咪,这里有你熟悉的亲人和朋友,还有熟悉你情况的私人医生,去了中国农村,看病估计都很难!”
牧琳爱微笑地看着子女,她不紧不慢地说:
“我知道你们是关心我,但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本来年轻时候就想去中国工作,可是因为工作和结婚生子,我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如今你们的父亲也走了,我身体目前还算硬朗,我想趁着身体好,去完成自己这个心愿。
“我自己是学医的,我知道生病了该怎么处理,你们不用担心我。”
经过几个月的沟通,最终,子女们都选择了支持老母亲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牧琳爱将自己住的大房子,还有汽车,以及40亩山林,都卖了。
她决定带着钱,到山东聊城条件最差的农村去生活,去帮助那里的人。
正如,当年她的父母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去中国的轮船。
来中国前,牧琳爱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信,提出自己要到中国的贫困农村生活,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贫困农村的孩子,帮助改变农村的面貌。
她在信中写道:
我已经变卖了我在美国的所有财产,我希望用这笔钱为中国落后的农村做点什么,我还有退休金可以维持我的生活。
我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到13岁,中国人的朴实、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父亲作为传教士,在中国曾工作了20多年,他对中国也怀有很深的感情。
当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到这份信时,印象特别深,因为这个老太太已经82岁了。
在中国,通常这个年龄的老人,需要三天两头的跑医院,还需要子女的照顾。而她却提出独自一人到中国贫困的农村生活!
最初,基金会有点担心她的身体是否吃得消,但牧琳爱继续写信:
“我是学医的,退休前是美国一家儿童医院的院长,我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万一身体有病痛,我也懂得怎么处理。希望你们不要拒绝我的请求,只是我目前唯一的心愿。”
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基金会接受了牧琳爱的请求。
不过考虑她的确年事已高,就建议她在聊城阳谷县安乐镇的刘庙村居住。这里交通相对来说要方便一些。
当地政府对她的到来也非常关心,安排她在一个空置的房子(属于当地一个村民)居住。为了让她住的舒适一点,还专门配置了冰箱、电视、沙发等。
但是,牧琳爱坚持要付租金,她说自己不能白住,自己来这里是为了帮助别人,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其实,她当时带的钱,足够在县城买好几套房子的。
但是她决定把那些钱都花在慈善上,自己的生活简简单单就可以。
她捐了3万美元,给刘庙小学建了一个电脑房,资助村幼儿园和镇上的一些学校购置了教学用具和器材。
为了感谢她的资助,刘庙村小学改成为中美友谊小学,她被授予该校的名誉校长。
后来,刘庙村小学几度更名,但中美友谊小学的牌子,一直没有被摘下来。
她还帮助村里建了一个图书室,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她尤其关心农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患了白内障,生活很不方便。
牧琳爱就帮助他们接受手术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
牧琳爱对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尤其关心。
刘庙村有一个残疾人,先天性聋哑,是个女的,生活尤其困难。
不过,虽然是个聋哑人,但她很会织毛衣。
牧琳爱就从街上买来很多毛线,让她帮忙织毛衣,然后付给她比较高的工钱。
她以这种不伤害人自尊心的方式,来帮助别人。
牧琳爱尤其喜欢小孩子。
她的院子里,经常有小孩子来玩,她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点心,然后教孩子们英语,给孩子们读绘本。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促进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帮助聊城医院的医生提高医术,了解国际医学最新发展水平。
当她看到医院的环境后,她出资为医院修建了花园、在空地上种上了绿树和鲜花,还弄了一个鱼池,让来看病的人,能有一个好的心情。
她还给医院捐赠了很多医学器械,她自己本身学医,又当医生多年,所以她利用自己的资源从美国买来医学器械,免费送给医院。而医院如果自己去购买美国的这些器材,费用极高。
她还每周为医护人员上一次英文课,专门辅导医生掌握那些生僻的医学英语用词。
当满头银发的牧琳爱出现在医院时,那是很多年轻医生非常盼望的时间,他们都被牧琳爱的专业、无私所感动。
她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在刀刃上,而自己从刘庙村到市区,她连坐出租车都舍不得,都是坐公交车。
为了表彰她为医院做出的贡献,她被评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
为了拉东西方便,牧琳爱有一辆旧的三轮车,后来这辆三轮车已经生锈了,她也舍不得买一辆新的。
平时,她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去餐馆吃饭,无论剩下多少,她都要求打包带回家。
她坚持付自己住的地方的房租和水电费。
她自己省吃俭用,但她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孩子们买点心。
遇到哪里有自然灾害,她都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2003年的非典、2005年印尼海啸、
2008年四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
她会的中文不多,但有几句中文她说得很好:
“我喜欢中国,我在中国长大”
“我只要求简单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我就很开心”
她喜欢种菜、养花,学村民骑着三轮车上街,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为了帮助村民们提高收入,她也是煞费心思。
美国的农民早就实现了机械化,而中国的农村在90年代,基本上还是依靠手工劳作,每家每户分得的土地有限,这就导致收入极其有限。
她仔细观察农村现状后,提出让村民们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村物,这样可以增加收入。
为此,她积极寻找适合当地的种子,还自己动手实践。
她本来在美国可以享受非常舒适的晚年生活,有着大别墅,出入有汽车,还可以请得起保姆。但是,她却选择到山东农村过这种艰苦的生活。
山东的冬天很冷,其实对老年人不太友好,但是,牧琳爱依然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她希望用自己的最后的时光,来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
当她一个外国人顶着一头银发,在公交车车站等车,或者骑着那辆旧三轮车,在当时的聊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90年代末,许多中国人想尽办法出国,这个老太太倒好,本来在美国过得舒舒服服的,非要跑到山东农村生活,把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都拿出来帮助别人。
据统计,她总共拿出了30多万来做慈善。
她本可以在美国生活得极其舒适,极其优雅,她退休前可是美国一家儿童医院的院长啊,可是,她却到山东农村与村民们一起住在一起。
吃最简单的食物,住最简单的房子,远离子女和亲人。
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认识她,都免费载她,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的钱。
2006年,她荣获了感动山东慈善大使的称号,也荣获了2006年感动山东十大人物的称号。
2009年,她被授予了中国绿卡。
文章图片32
牧琳爱在中国定居后,她就没有回美国,但她在美国的亲人,一直牵挂着她。
她的一个外甥女,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曾来中国和牧琳爱一起过春节,她后来回到美国,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上。
牧琳爱的儿子在2003年,也来中国看望了牧琳爱。
牧琳爱的大女儿还带着丈夫,两次来中国看望母亲:
一次是2004年。
一次是2006年,还陪伴母亲度过了2006年的春节。
有一些外国朋友,得知了牧琳爱的事迹,还专门绕道来看望她。
2008年,牧琳爱还和一位美国来的朋友,一起去了新疆,完成了她去中国西部看看的愿望。
牧琳爱当时已经91岁,但她精神状态很好,新疆之旅一共8天,她非常乐观。
牧琳爱在聊城定居下来后,她还多次写信个美国的朋友,告诉他们,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希望更多的美国人能够了解真实的中国,也希望中美人民能够加深友谊,共同发展。
在人生最后几年,牧琳爱的头脑依然清醒,除了做一些慈善,她还坚持写书。
她写了一本30万字的书,书名为:《探索精神和物质的和谐世界观》,其中有篇幅,她专门写了她在中国的经历。
牧琳爱的大爱精神,无时不感染着身边的人。
给她当翻译的是一个叫王玉青的女子,她出生于1980年,比牧老整整小了60多岁。
她从2001年开始,一直担任牧琳爱的翻译,最初这是一份工作,但到了后来,她被牧老的无私大爱精神所感动,她和牧琳爱之间已经成了忘年交。
牧琳爱到了人生最后两年,身体机能急剧下降,连短途的路都走不了。
人到了90多岁,很容易伤风感冒,但她的子女又远在美国。
这时,王玉清自动承担了照顾老人的责任,本来她的丈夫在济南工作,为了帮助照顾牧琳爱,他从济南的单位辞职,然后到了聊城生活。
他在聊城找了一份司机的工作,为的是方便和妻子一起住照顾牧琳爱。
牧琳爱住院期间,王玉清和丈夫轮流在病床前陪伴她,陪她聊天,玩扑克。
王玉清打心底里敬佩牧琳爱,在牧琳爱身边的时间越久,她就越发被这个老太太的无私精神和乐观所感动。
她说:比起牧老的大爱,我感觉自己很渺小。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因为器脏衰竭,在医院去世,享年96岁。
她在88岁的时候,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她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成为山东省第二例捐献遗体的外国人。
去世的时候,医生全体医护人员对她深深鞠躬,很多医生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她的亲属从美国飞来,参加了她的遗体告别仪式。
得知老人家去世,聊城的许多群众,都自发地来为她送行。
作为一个美国人,她出生在中国,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也非常落后,但她对中国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将中国视作自己的故乡。
她最终选择在中国这片土地安息。
从出生到13岁,一个人最纯真的岁月,她在中国度过。
从82岁到96岁,一个人在世间的暮年,她选择在中国生活,将所有的财产卖掉,只为帮助中国农村的人。
她是一个传教士的女儿,一个医生,
做慈善,她没有豪情壮语,她选择一个村庄一个小城市,来开展她的慈善。
她是那样谦卑,和最底层的村民生活在一起,丝毫不觉得有失自己的身份。
物质方面,她很简朴,但她活出了自己的风骨,活出了一道光。
她深知自己的灵魂将去哪里。
她的大爱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她的精神也将永存。
